政治數據類的分析,選後也沉寂了一陣子,接下來的文章,筆者會進行一系列基本盤的修正,對台灣各行政區基本盤的消長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計算。
選前一連串的分析,方法前面都有詳述,是針對73個立委選區,取2008、2012兩次立委和2010、2012兩次縣市長選舉的得票數,就各村里取最小值,勾勒各選區基本盤的輪廓,但分析到後面,筆者也說了,其實只有台北市的部分筆者認為是比較準的,選後筆者自己歸納,認為有幾個因素造成勾勒出的數據與實際有差距:
1. 立委選舉與縣市長選舉與政黨關係連結程度不同,前者較弱,後者較強。
2. 各里人口變化程度不一,若里內有大型建案落成易有大量移入,里的切割和整併也會造成數據失真。
新的分析筆者將擴大以行政區為單位,並選擇近四屆總統大選和近三屆縣市長選舉為參考數據,捨棄與"人"關係較密切的立委選舉,期能建構出較為真確的基本盤模型。
上表為北投區近四屆總統大選和近三屆市長選舉的藍綠得票數消長(註:2014民進黨部分以柯文哲之得票標示。)不難看出,大多數時候北投區都是呈現藍略大於綠的局面,且2004-2012這八年間民進黨的得票數也一直保持相當平穩的狀態,而若不看2014柯文哲的得票,蔡英文今年在北投區的得票也是大幅超越了民進黨歷史的數據。
上表是得票率的消長趨勢,若拿民進黨近四屆總統大選全國與本區的得票率對比。
得票率 | 2004 | 2008 | 2012 | 2016 |
北投 | 48.38% | 41.32% | 43.96% | 55.98% |
全國 | 50.11% | 41.55% | 45.63% | 56.12% |
不難看出,北投與全國的得票率是非常近似的,北投民進黨的得票率都僅略低全國一點點(2%以內),大致上筆者還是認為2012前的藍綠得票分布是較為接近藍綠實際基本盤的數字,因此筆者先取2004~2012共五次大選的得票數和得票率平均值,作為基本盤基數,再將平均數延伸至2014、2016 比較其間的差異性。
得票數 | 04-12平均 | 04-14平均 | 成長率 | 北市平均 | 04-16平均 | 成長率 | 北市平均 |
民進黨 | 65,276 | 69,005 | 5.7% | 6.6% | 70,428 | 7.9% | 9.1% |
國民黨 | 76,078 | 72,187 | -5.1% | -4.9% | 68,721 | -9.7% | -9.5% |
得票率 | 04-12平均 | 04-14平均 | 成長 | 北市平均 | 04-16平均 | 成長 | 北市平均 |
民進黨 | 45.54% | 48.15% | 2.60% | 2.67% | 49.27% | 3.72% | 3.84% |
國民黨 | 52.84% | 50.17% | -2.67% | -2.62% | 47.86% | -4.99% | -4.98% |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論是2014或2016的選舉,民進黨在北投區的成長都是顯著低於北市平均的,而國民黨的衰退則是都略高於北市平均,民進黨在北投區的黃金交叉出現在2016年,直到2016民進黨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平均才雙雙超越國民黨,若是拿長期的平均來做為基本盤的基礎,現在的北投區已經可算是綠大於藍了,當然近兩次大選鐘擺都是擺向綠的一方,因此這個假設還有得爭論,未來的變化,筆者認為主要有兩種可能:
1. 蔡英文執政平穩,國民黨持續內耗,2018就是民進黨與第三勢力矛盾的開始。
2. 蔡英文執政績效不佳,國民黨氣象煥然一新,2018就是鐘擺開始回擺的開始。
目前筆者是認為第一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較高,2018國民黨在北市只要不是連勝文再戰,在北投區守住68,000~70,000票應該都是可以的,反觀柯文哲,恐怕也是要先求保住70,000基本盤再求往上攻,綜觀以上,筆者認為下一屆的選舉北投區會是五五波,雙方的得票差距極為有限。
在台北市12個行政區過去選舉的經驗中,大同區深綠,士林區淺綠,萬華、北投、中山算是五五波,南港、松山淺藍,其他五個區都算是深藍,北投算是老社區,人口組成較穩定,加上綠營的基數本來就有一定水準,因此比起本來就偏藍的區域,北投區綠營的得票成長幅度較小也是相當合乎邏輯的。
後續會陸續再做各行政區的基本盤消長趨勢分析,台灣不大,但筆者初步看起來,儘管近兩次選舉都是綠營摧枯拉朽,成長幅度各區還是有個體差異存在,也歡迎各位舊版友、新版友一起來研究討論。
(照片來源: 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