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總統大選過後,因為與縣市長選舉間隔較久,筆者也沉寂了一年多沒有寫選舉方面的分析,差不多是時候來重新整理數據,分析2018縣市長選舉了!接下來將分析21縣市的選情,這篇是總論。
2016的總統大選結果,其實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一些選舉的慣性,也打破了筆者對藍綠基本盤的一些假設,若有興趣可以找找筆者三年前剛開始寫選舉分析時的文章,筆者對台灣選舉基本盤的認知是藍45:綠35,雙方競逐剩下20%中間選民,但2016的選舉蔡英文得到超過56%選票,意思就是蔡英文不僅囊括20%中間選票,還搶到一小部分藍軍的選票,但宋楚瑜呢? 筆者對這個問題也思考了很久,最後的想法是還是要考慮投票率低的因素,藍綠雙方都有人放棄投票,經過一連串比對分析,筆者對2016選舉的解讀是,蔡英文拿到80-90%的中間選票,剩下歸宋楚瑜,另外也有部分藍軍選票流向宋楚瑜,宋的得票中,約有60%是中間選民,剩下40%是藍軍選票,在往後的分析中將陸續論證這個解讀。
在各縣市的分析中,筆者依循的藍綠基本盤輪廓,仍會依循立委選舉時的分析模式,以2008~2014歷次選舉的結果,細看到各村里,取藍綠雙方最低值得到藍綠基本盤底線,縣市長選舉比立委選舉好掌握的原因是「黨」的影響比重將大於「人」,相反的立委選舉就較為複雜,「人」的因素會凌駕於「黨」,因此在估計基本盤時,我也是以總統、縣市長選舉的結果做計算,沒有再計入立委。
投票率的部分,因為縣市長選舉在12月初,時間比較理想,筆者認為投票率反而會高過1月舉辦的總統/立委選舉,尤其是南部/東部/離島的投票率,因此還是會以70%投票率作為中間選民的估算依據。
這幾年政治環境變化劇烈,民進黨上台後雖然表現未必盡如人意,但股市長期維持在萬點,經濟指標也很穩定,加上國民黨也未有明顯的精神堡壘凝聚人氣,筆者不認為民進黨這次會比較難選,但投票率、中間選民的流向值得研究。
最後,這篇總論就以我對台北市長選情的簡略分析作結。
上圖是台北市的基本盤占比,藍、綠、中間選民比例約為4:3:3,雙方要競逐那30%中間選票,上屆選舉是柯文哲囊括全部中間選票,本屆柯文哲約需拿下至少七成中間選票才能穩定勝出,依七成投票率估算,詳細的選票估計如下表:
台北市 | 票數 | 占比 |
藍基本盤 | 607,190 | 39.86% |
綠基本盤 | 450,344 | 29.57% |
中間選民 | 465,656 | 30.57% |
合計 | 1,523,190 | 100.00% |
在46.5萬的中間選民中,柯文哲約需拿到其中35萬的選票,才能穩定勝出,以上簡略分析,先作為楔子,在下一篇的分析中,會再詳細分析台北市的選情。
(照片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