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可以說是基本盤五五波,競爭相當激烈的一個選區,本屆預估將重演八年前的對戰組合,由吳秉叡挑戰現任的李鴻鈞,李鴻鈞和吳秉叡都是在新莊基層實力相當扎實的立委,民進黨在新北市要突破僅有兩席的現狀,本區是最有機會的突破點,因此筆者認為本區在2016的選戰中絕對是一級戰區之一。
KMT | 票數 | 選舉 | DPP | 票數 |
李鴻鈞 | 77,122 | 2008立委 | 吳秉叡 | 70,265 |
朱立倫 | 89,312 | 2010市長 | 蔡英文 | 100,455 |
李鴻鈞 | 103,165 | 2012立委 | 林濁水 | 94,126 |
朱立倫 | 76,755 | 2014市長 | 游錫堃 | 93,175 |
新莊區特別的地方,在於近兩次市長選舉都是民進黨占優勢且領先一萬多票,但到了立委選舉卻兩度敗給李鴻鈞,由此可見李鴻鈞的在地基礎有多堅實,前面幾篇陸續提過,在台灣其實民代與首長選舉是脫鉤的,首長選舉會比較貼近藍綠基本盤,反之在民代選舉中藍綠較不是關鍵因素,本區也是另一個實例。
2008的選舉,民進黨(蘇系)吳秉叡與(謝系)曹來旺的初選選到刀刀見骨,原本初選由曹勝出,但吳秉叡指控曹申裝三百支臨時電話在初選民調作弊,後來黨中央協調的結果曹退出,吳秉叡敗部復活,原本媒體報導曹接受協調轉戰三重,看似有了雙贏的結局,但新潮流段宜康等人續打沒有換選區這種事,最後曹兩區都沒得選,之後也從政壇消失,相關新聞至今google吳秉叡,曹來旺都還搜尋的到,過程堪稱經典,該次選舉新系與謝系在多個選區初選殺得比對外跟國民黨選舉還激烈,同門比試本應點到為止,但該次初選顯然雙方都是動真格的,自己人殺到元氣盡失,跟外敵對抗自然只有挨打的份,這個故事很多年前金庸就已經透過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告訴過我們了,顯然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都不愛看武俠小說啊!
李鴻鈞是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胞弟,在大選區時代也是代表親民黨,但不像孫大千等人早早跳船回國民黨卡位置,他在親民黨是撐到最後才由親民黨背書掛國民黨參選2008立委,2012因為受到新莊市長許炳崑強力挑戰,李鴻鈞原本已退出該次選舉,主要也是因為初選比民調其實對在地的鄉鎮市長比較有利,而國民黨也準備提名許炳崑,但後來又有了戲劇化的發展(這區真的藍綠兩邊都好戲劇化XD) 先是李鴻鈞他老哥李鴻源出來說這區國民黨在市長輸了一萬多票,許炳崑出來選壓不過民進黨,李鴻鈞雖不敢言必勝但較具勝算云云,最後國民黨也真的在勝選考量之下,還是提名了李鴻鈞,就結果來說,國民黨這步棋是相當正確的,民進黨該次選舉由大老林濁水出馬,林濁水是具有全國性知名度,論述能力相當強的形象型政治人物(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林濁水其實也是陳文茜的前夫。)雖說新莊都會程度尚及不上台北市,但近年人口成長快,新移入選民也多,許炳崑雖然基層實力強,但形象和知名度遠不及林濁水,在中間選民的競逐上非常不利,反之李鴻鈞形象質感上不會輸林濁水太多,又有基層優勢,最後李鴻鈞成功守下這席,也粉碎民進黨在新北市取得第三席的希望。
2012的選舉,儘管總統票蔡英文在新莊是贏的,立委部份林濁水卻輸了快一萬票,可以看出至少有近一萬新莊選民,總統投蔡英文,立委選李鴻鈞,也印證了上圖分配的合理性,多數中間選民選擇了李鴻鈞,林濁水立委從第二屆當到第六屆,除後面兩屆是不分區,前三屆都是在台北市北區參選,跑來選新莊空降意味太明顯,給人觀感就是因其為新潮流大老所以分到一個對民進黨相對好選的選區,或許這也是有一萬多新莊選民選擇蔡英文卻對林濁水投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吧!
本屆選舉民進黨如無意外初選應會由現為不分區立委的吳秉叡出線,吳秉叡也是野百合世代出身的政治人物,本來阿扁在第二任總統期間就大量啟用學運世代出任各項要職與選舉,為民進黨厚植接班人才,但2005開始民進黨發生了很多問題,選舉也接連失利,學運世代傷亡枕藉,直到去年林佳龍、鄭文燦等人在指標性都市取得重大勝利,學運世代才真正揚眉吐氣,或許也是受到新一代太陽花學運影響,野百合世代的學運領袖過去的從政資本也獲得了新的紅利,雖然吳秉叡除面對國民黨現任的李鴻鈞,也要面對洪仲丘舅舅胡世和的挑戰,但筆者認為胡世和參選的能量不及洪姊姊洪慈庸,最後協調退出的可能性很高,即使胡世和堅持選到底,能獲得的票數應該也是極為有限,在民進黨本身候選人形象無太大爭議的情況下淺綠也不至於被胡拉走,選戰最終仍會回歸李鴻鈞和吳秉叡的二度對決。
2016 | 李鴻鈞 | 吳秉叡 | 其他(含廢票) |
基本盤 | 73,032 | 70,265 | |
中間選票 | 31,131 (40%) |
38,914 (50%) |
7,783 (10%) |
104,163 | 109,179 | 7,783 |
筆者個人預測即使胡世和也參選,頂多就是數千票之譜,吳秉叡可望翻轉上屆林濁水在中間選票上的劣勢,在2008敗給李鴻鈞之後扳回一城,勝負差距約在五千票左右。
(照片來源: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