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選舉以結果來看,應該算是吳敦義的Lucky Seven,雖然朱立倫輔選的新北侯友宜成績也堪稱亮眼,但揮出勝利打點的是韓國瑜,勝利投手是吳敦義,吳敦義現在代表藍軍出戰2020是最具正當性的,朱立倫不容易搶,而原本最受矚目的北市柯文哲僅險勝三千多票,也代表了他所揭櫫推倒藍綠高強的價值並未實現,丁守中實質拿到與四年前連勝文差不多的票數和得票率,也代表柯文哲四年的努力,支持他的其實還是同一群人,因為這個慘勝的微妙結果讓柯文哲和蔡英文都必須重新思考與對方的競合關係,總結來說昨天選舉結束就意味2020總統大選開始起跑,吳敦義與國民黨是拿到了一些領先的優勢,但蔡英文還是有逆轉的時間和空間。
表一: 2018台北市議員選舉結果與預測對照
士林北投 | 內湖南港 | 松山信義 | 中山大同 | 中正萬華 | 大安文山 | ||||||
預測 | 結果 | 預測 | 結果 | 預測 | 結果 | 預測 | 結果 | 預測 | 結果 | 預測 | 結果 |
張斯綱 | 張斯綱 | 闕枚莎 | 闕枚莎 | 王鴻薇 | 王鴻薇 | 陳炳甫 | 陳炳甫 | 鍾小平 | 鍾小平 | 陳錦祥 | 陳錦祥 |
汪志冰 | 汪志冰 | 李明賢 | 李明賢 | 陳永德 | 陳永德 | 葉林傳 | 葉林傳 | 郭昭巖 | 郭昭巖 | 歐陽龍 | 鍾沛君 |
陳重文 | 陳重文 | 游淑慧 | 游淑慧 | 秦慧珠 | 秦慧珠 | 林亭君 | 王浩 | 應曉薇 | 應曉薇 | 羅智強 | 羅智強 |
林杏兒 | 侯漢廷 | 陳義洲 | 陳義洲 | 戴錫欽 | 戴錫欽 | 梁文傑 | 梁文傑 | 吳志剛 | 吳志剛 | 耿葳 | 耿葳 |
鍾佩玲 | 鍾佩玲 | 吳世正 | 吳世正 | 徐巧芯 | 徐巧芯 | 王世堅 | 王世堅 | 吳沛憶 | 吳沛憶 | 李柏毅 | 李柏毅 |
陳慈慧 | 陳慈慧 | 高嘉瑜 | 高嘉瑜 | 許淑華 | 許淑華 | 顏若芳 | 林亮君 | 劉耀仁 | 劉耀仁 | 徐弘庭 | 徐弘庭 |
林世宗 | 林世宗 | 李建昌 | 李建昌 | 洪健益 | 洪健益 | 陳怡君 | 陳怡君 | 周威佑 | 周威佑 | 王欣儀 | 王欣儀 |
陳賢蔚 | 黃郁芬 | 王孝維 | 江志銘 | 張茂楠 | 張茂楠 | 林國成 | 林國成 | 顏聖冠 | 徐立信 | 王閔生 | 王閔生 |
王威中 | 楊靜宇 | 黃珊珊 | 黃珊珊 | 吳崢 | 許家蓓 | 李慶鋒 | 簡舒培 | ||||
林瑞圖 | 林瑞圖 | 徐世勳 | 邱威傑 | 阮昭雄 | 阮昭雄 | ||||||
陳政忠 | 陳政忠 | 周柏雅 | 林穎孟 | ||||||||
潘懷宗 | 潘懷宗 | 李慶元 | 李慶元 | ||||||||
陳建銘 | 陳建銘 | 陳彥伯 | 苗博雅 |
台北市議員不含原住民共61席,筆者先前的預測正確是48席,這次走深藍路線的選得意外的好,侯漢廷當選筆者很意外,時代力量選得比預期好,未來與柯文哲在議會的互動會怎麼變化也值得關注,時代力量與社民黨能進入議會,也意味台北能容納更多色彩,也是一件正面的事情,至於柯文哲白色力量光環的外溢,看起來也不是用在每個人身上都能見效,徐世勳落選筆者也很意外,另外親民黨和柯文哲綁很緊的洪士奇也是落選,徐立信雖然突圍是出乎筆者預料,但他真的耕耘很久,筆者也很樂見他進入議會,倒是邱威傑的出線,筆者也是比較意外的,因為選前筆者不認為純空軍的戰法有機會在基層選舉勝出,筆者認為他的當選是直接擠掉徐世勳,這也是證明了柯粉的票真的沒有想像中多,總的看起來,松山信義和大安文山應該是比較開放的戰場,較有利無黨新人切入經營,或許也可提供有志下屆參選議員的人參考。
表二: 2018縣市長選舉結果與預測對照
縣市 | 基本盤 | 中間選票 | 選前預測 | 選後結果 | |||||
藍 | 綠 | 藍 | 綠 | 其他 | |||||
台北市 | 51% | 30% | -10% | -13% | 42% | 柯文哲 | 40% | 柯文哲 | 41% |
新北市 | 48% | 33% | 9% | 10% | 0% | 侯友宜 | 51% | 侯友宜 | 57% |
桃園市 | 50% | 31% | -11% | 22% | 8% | 鄭文燦 | 56% | 鄭文燦 | 53% |
台中市 | 45% | 35% | 12% | 7% | 1% | 林佳龍 | 51% | 盧秀燕 | 57% |
台南市 | 34% | 43% | -2% | -5% | 30% | 黃偉哲 | 50% | 黃偉哲 | 38% |
高雄市 | 39% | 40% | 15% | 5% | 1% | 陳其邁 | 51% | 韓國瑜 | 54% |
基隆市 | 53% | 28% | -7% | 26% | 0% | 林右昌 | 53% | 林右昌 | 54% |
新竹市 | 50% | 31% | -22% | 19% | 22% | 林智堅 | 51% | 林智堅 | 50% |
新竹縣 | 58% | 25% | -20% | 3% | 34% | 楊文科 | 39% | 楊文科 | 38% |
苗栗縣 | 55% | 27% | 3% | 10% | 5% | 徐耀昌 | 58% | 徐耀昌 | 58% |
彰化縣 | 43% | 37% | 10% | 3% | 7% | 王惠美 | 47% | 王惠美 | 53% |
南投縣 | 46% | 34% | 21% | -1% | 0% | 林明溱 | 52% | 林明溱 | 67% |
雲林縣 | 36% | 42% | 18% | 0% | 4% | 李進勇 | 55% | 張麗善 | 54% |
嘉義市 | 40% | 39% | 1% | 1% | 19% | 黃敏惠 | 48% | 黃敏惠 | 41% |
嘉義縣 | 33% | 44% | -3% | 7% | 19% | 翁章梁 | 57% | 翁章梁 | 51% |
屏東縣 | 38% | 41% | 4% | 15% | 2% | 潘孟安 | 54% | 潘孟安 | 56% |
宜蘭縣 | 38% | 40% | 11% | -2% | 13% | 林姿妙 | 49% | 林姿妙 | 49% |
花蓮縣 | 63% | 21% | 9% | 5% | 2% | 徐榛蔚 | 65% | 徐榛蔚 | 74% |
台東縣 | 59% | 24% | 0% | 13% | 4% | 劉櫂豪 | 45% | 饒慶鈴 | 59% |
澎湖縣 | 45% | 35% | -6% | -2% | 28% | 賴峰偉 | 50% | 賴峰偉 | 39% |
就結果來說筆者的預測在20個縣市中對了16個縣市,錯的是台中、高雄、雲林、台東,另外北市、桃園、基隆、竹市、竹縣、苗栗、屏東、宜蘭等八個縣市筆者預測的得票率非常貼近結果,比對基本盤與中間選票的消長,民進黨在台中、高雄二都的失敗確實都是在中間選票的競逐上輸給國民黨,其實論候選人個人條件,筆者是認為林佳龍和陳其邁都是比較優秀的那個,這也是相當值得民進黨注意的警訊,不能只把失敗歸諸於中國黑手的干預,這次無法打動中間選民的關鍵,必須釐清,雲林的結果證明了能扛住張家的只有蘇治芬,李進勇與蘇治芬鬧翻後只能維持基本盤,下屆就算劉建國要選一定程度上還是需要蘇治芬協助,台東的部分筆者對後山還是相對不熟悉,據說鄺麗貞也未獲吳俊立支持,所以無法分裂藍營選票,另外中台灣的大崩盤,也證明了台灣地方派系還是有很強的能量,他們也都是靠勢,2014和2016只是他們偃旗息鼓,一旦民進黨這邊弱下來他們又會集結回去國民黨,2014和2016的選舉結果只是表象,年輕中間選民的影響力沒有表面上顯現的強,許多年輕人厭惡的舊政治也還沒有根本上的改變。
昨天的選舉結果是民進黨大敗,柯文哲連任,但柯文哲僅以非常些微差距慘勝,因此筆者也不認為他是贏家,特別丁守中還不能算是國民黨現階段的強棒,如果出來的是張善政或管中閔,柯文哲應該就倒了,選舉的結果丁守中還是拿到了跟四年前連勝文差不多的選票,也證明柯文哲四年的努力並沒有再多拿到藍營那邊的票,最後還是靠綠營和中間選票挺,如果柯文哲昨天是以過半選票強壓藍綠,他就有直攻2020的氣勢和天命,但這樣的結果他應該還是會選擇繼續做好台北市長,思考自己在2020選舉中的定位,民進黨與柯文哲互相間在2020還有很高的戰略合作價值,遠的不說,姚文智這席立委的補選怎麼打就是考驗雙方的智慧,當然如果蔡英文真的順利連任2020,民進黨內有志2024的個人或派系絕對卯起來打柯,因為柯文哲是他們2024最大的假想敵,但如果蔡英文不幸連任失敗,甚至連立委民進黨都慘敗,柯文哲就非常有機會成為泛非國民黨陣營的共主,綠營選民也會將希望投射在他身上,但先不說這麼遠,至少在2020前民進黨與柯文哲絕對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關係。
民進黨昨天的挫敗不僅止於縣市長,議員席次縮減,鄉鎮市長也幾近全滅,在仍然維持鄉鎮市長選舉的地方,人口較多的地方民進黨只贏了彰化市、埔里鎮、宜蘭市,這對未來的立委選舉也相當不利,筆者在三年前的分析中提過台灣立委選舉改制後其實很有利於鄉鎮市長出身的地方政治人物,鄉鎮市長都掌握在國民黨手中,民進黨立委選舉也會很難打,地方執政權的失去,地方派系重新集結回藍營,國民黨至少在立委部分已經贏了一半,筆者幾乎已可斷言蔡英文就算能連任總統,也必須面對如阿扁時代少數國會的現實了。
筆者前天晚上看蔡英文選前之夜最後一站選擇和賴清德和體幫姚文智站台,在台上聲嘶力竭喊的是守護民主,堅持改革之類的口號,筆者覺得看到的是和2016那個堅定、從容的蔡英文完全的兩個人,可能真的選到後面步調全亂了吧!和柯文哲翻臉是失敗的開始,當然當時的決策非常兩難,但打柯得罪的是淺綠,友柯得罪的是深綠,就經濟學彈性法則來說,深綠最後還是會歸隊的吧!其實中間也不是沒有回頭路,策略上也可看到民進黨其他縣市長候選人與姚文智保持距離,立委也不會刻意去打柯,而柯文哲也在選戰後期釋出善意,陳佩琪到台中看花博也有一定政治意涵,只要蔡英文徹底放生姚文智,並在其他縣市刻意講一些含糊又意有所指的話,有機會能讓部分縣市翻盤回來,尤其是高雄,但最後民進黨高層選擇的仍是油門催下去挺姚,甚至姚人多還講出在台北以外的地方民進黨想把柯文哲當朋友這種幹話,給年輕族群觀感很差,所幸最後柯文哲仍驚險勝出,不然民進黨不僅自己大敗還與柯文哲兩敗俱傷,2020幾乎就是徹底絕望了。
除了在柯文哲的問題上進退失據,民進黨本次選舉的主軸設定也是失敗的主因之一,守護民主、堅持改革之類的其實都是阿扁時代的老梗了,甚至陳菊到宜蘭還喊出莫忘林義雄這樣的悲情牌,其實都是非常過時又無法感動人心的打法,也只會深化民進黨只會拚政治,不會拚經濟這樣國民黨加諸過來的刻板印象(儘管馬英九也證明了國民黨自己也不會拚經濟,但選民總是健忘的。)蔡英文早在2012首次競選總統就已經推出十年政綱這樣的施政方針和基礎,實質上她也確實準備了非常久,至少在2012-2016的四年間她有充分時間思考很多問題,但上任後儘管國會也拿到過半席次,很多決策看起來還是沒有全盤考慮後果,改革處處妥協,又怎麼能拿出來說嘴呢?最要命的是勞基法的修改最後大轉彎兩面不討好,年輕人在意的低薪高房價,或許兩年的時間不夠解決,但也看不到解決的方向和契機,國民黨沒有這麼弱,自然會往妳痛腳踩,韓國瑜沒有提出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他是在野的人只需要負責點出問題就夠了,種種背景因素會讓民進黨設定的主軸顯得空洞又老梗,完全無法感動人,在野時代追求的公平正義,現在又在哪兒呢?
民進黨這次的慘敗,已經跳脫了過去16年台灣的政局演變進程,扁馬二人都是在第一任的期中縣市長選舉有穩住,到第二任才崩盤,蔡英文第一任就已經崩盤,也讓國民黨提前看到希望覺得自己不用等八年,但民進黨也還不至於需要完全絕望,民進黨底本來就沒有國民黨厚,2016的成果根基很淺,加上2012-2016間民進黨為了打敗國民黨廣開大門吸納各方人士可以進來,但政治是需要交換和妥協的,也因此年輕人看到了很多民進黨上台後的酬庸,包括這次選舉也提名了很多政二代,就坐實了民進黨與國民黨也是一丘之貉的印象,民進黨本身沒有真正以如履薄冰的態度看待執政,這次的失敗是讓民進黨看清原來所踩的冰面如此之薄,隨時可能掉下去,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是部分支持者倡議的換將說,勝算未必比較大,也不易操作,再怎麼說蔡英文都當了十年的綠營共主,也是她打回來的江山,換人未必能快速凝聚人氣和士氣。
選後姚文智、盧秀燕、王惠美、黃偉哲的立委席次都要補選,王惠美的這席民進黨或有機會一拚,也有能打的強棒鹿港鎮長黃振彥,如果能多拚這席立委下來,也能讓民進黨士氣止跌回升,但如果不幸沒打下來,剛好台北士林大同的立委又因為柯P另有支持人選而輸掉,那對士氣來說會傷上家傷,也是需要避免的事。
或許年輕的一代包括筆者在內至少在懂事之後台灣就已經有正常的選舉,因此也認為民主是理所當然的,但民主從來不是沒有代價,也不是理所當然,此外民主也不是那麼的可有可無,只是台灣人也該在民主發展的進程中學會互相尊重,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是我們從小學在社會課就學過的東西,只是筆者觀察一直到八年級世代台灣很多人還是喜歡黨同伐異,台灣人普遍還是會認為與自己意見相反的一方是沒有覺醒,被另外一個政黨騙了,也給了中國很好的一個見縫插針製造對立的機會,筆者衷心希望台灣的民主不論誰是贏家都能再進化,面對外人也能團結對外,才有機會做到18年前李遠哲就揭櫫的理想,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沉淪呀!
留言列表